為什麼呀,有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考前複習,好像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遇到。
在學校遇到,在安親班遇到,回家也會不斷聽到這四個字陰魂不散的巡迴。
可是,為什麼要?
先問問幾個問題,
如果平時上課超認真,回家也有複習今日所學,
有完整的做筆記,寫功課也不含糊,
那這個人需要考前複習嗎?
如果一個人平常都隨意念書,上課隨便聽,
功課隨便寫,結果因為考前瘋狂的背誦跟寫考卷,
最後考得很好,我們該稱讚他嗎?
我總覺得刻意的考前複習有時候如果抓錯重點,
難免有點臨時抱佛腳的意味。
需不需要考前複習,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
必須先認清考試的意義。
43期的親子天下中提到,
「評量就是『學習的健康檢查』,為的是讓學習更有效率...」(p.147)
既然是健康檢查,
會有人在檢查的前一周才開始準備跑步、吃養生餐嗎?
考試評量主要是給指導者和學習者本身一個指標,
為的是了解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習者吸收得如何,
是否有能力弄懂,並運用得當。
這必須靠平日累積,不是考前特地寫考卷寫評量練生字就好。
我們常常把「複習」、「考得好」當成對課業負責的一種評分標準,
事實上是搞錯了考試的意義。
我曾認真思考過,將來我要我的孩子如何對課業負責,
最後的結論是,我只需要她不管會還是不會都願意思考,並且對學習保有好奇心,
這就是最好的態度。
倘若她總是維持這樣的態度,
即便到了考前,她依舊自在的看電影、玩遊戲,那也無妨。
因為我確定這次考試考出來的就是她的實力。
太多家長跟老師不斷要孩子考前複習是為了不讓分數太難看,
但一次次的緊逼下來,結果就是越到高年級越容易看出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
知識需要靠生活經驗累積,態度也是,
會做讀書計畫沒有什麼了不起,
按表操課也只能表示你很認真,
但是學習的意義和思考的本質不一定是妳了解的。
所以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對即將改革的考題如此恐慌,
因為一旦學習的模式從死背、有標準答案到多元的作答方式,毫無邊際的考試範圍,
你跟孩子要從何複習起?
我並非完全否定複習這件事,
只是這必須建立在家長跟孩子都很清楚學習的宗旨,
上述同一期的親子天下中說得好:「父母要在乎過程甚於結果。」
老師跟孩子本身都應該如此。如果真的覺得複習是對學習負責的必要態度,
那就從每一天的良好習慣開始吧。
要讓孩子重視考試,也只需提醒他是否檢視過自己該懂的懂了沒,對於不同章節的連結是否還清楚,
如果需要,再用額外的練習題測試自己的自信是否跟現實的自我能力符合。
或者撇開用書寫的方式,和他來場充滿思考的口頭討論,一樣可以檢測孩子準備好了沒。
43期的親子天下最後提到:「比考前複習更重的是考後檢討,協助孩子將考試不會的題目弄懂,或調整學習方式,這才是『評量』的目的」。
讓孩子習慣有固定的評量檢測自己的學習習慣,
也讓孩子打穩平日正確的學習態度。
做到了,就算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也沒有什麼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