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則: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方法!

教養心法  1   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孩子幼稚園時,我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但讓他們玩很多。上小學以後,我認為小一很重要,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從小一開始,我盯得非常緊。

★小一、小二培養讀書習慣

他們讀的私立小學是全天班。小學一、二年級晚餐過後第一件事情,我就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
我會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我就坐在他們身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
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休息的時候,就各自歇息,幾分鐘再回來一起做。
小一、小二盯很緊,就是為了養成習慣,習慣了,他們就會這樣去做。

★練習做計畫表

等他們比較上軌道之後,我就會教他們做計畫表。
現在孩子都很忙,除了學校,還有才藝課的功課,時間的利用就很重要。
剛開始我帶著他們做計畫表,哪天他們功課比較少,就可以把才藝的功課放進來,以週為單位把這些才藝功課做完。
如果每天功課都很多,就用週末把才藝功課完成,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時間概念。

★考試前一週,規劃段考複習計畫

除了平常做計畫表,我也教他們設計段考複習表。
段考前一個星期,是衝刺期,這星期所有的作息都要調整。
我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是科目,每科下面分課本、評量、習作和考卷等。

這份表單可以給孩子一些整體的概念。
期末考的時候,再拿出這張表就會知道,他們在第一次段考時,有哪些沒有讀好,就在這部分做個記號,期末考時就特別加強。

這個段考計畫表做到四年級以後,我就不再管了。他們會自己做,貼在衣櫃上,自己複習。
另外,我會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跟透明文件夾,教他們收納歸檔。
我用標籤標示,孩子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卷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錯過的或不會做的題目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我希望孩子了解到只要平常按部就班的念書,不需要熬夜讀書。
我常笑說,我女兒磚塊砌得很好,就很穩,磚塊可以一直砌上去;
相對的,我兒子砌的磚就有很多洞,常要回頭一直補洞。
我女兒磚砌得好,讀起書來就很輕鬆。

教養心法  2    讀書經驗的「技術轉移」

小三之前的陪伴,主要是觀念跟讀書方法的灌輸。
我重視的是過程,而且很有意識的「技術轉移」我的讀書經驗給他們。

★小三學習讀書訣竅:抓出大架構,對照、比較、思考、提問

到了小學三、四年級,我就跟我女兒說,從現在開始,她要懂得自己讀書。
很多小孩參考書拿來就照著條列一直背,沒有去思考問題。
但是閱讀能力很重要,要理解內容、還要理出內容的架構。
我教女兒要抓重點,要從內容中去問問題,要順讀也要會反讀,而且要穿插比較。

我會示範一些讀書方法,例如,在社會某一章讀到一九○○年發生了一些事情;
過了幾章,又提到一九○○年發生了另一些事情。
這其中應該有些關聯,我就會引導我女兒去看,為什麼同一時間發生這麼多不同的事情,我會跟她解釋這整個時代一些重要的觀念、背景。
我跟她講,現在你知道這兩件事情是相關的,但分散在課本不同的地方,例如一個寫在十二頁,一個寫在二八頁。
我就要求她在第十二頁的地方,也寫上二八頁,在二八頁的時候,也把十二頁寫在旁邊,這樣每次讀書的時候,就知道去對照。

★學習記筆記

另外,我教孩子記筆記。我要他們把在課堂上聽到的重點記下來,或寫
在課本上,主要是讓他們練習很專心的聽課,練習抓重點。
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但不能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一開始她也只能記短短幾行,慢慢就摸出竅門了。

這些讀書方法的培養,我都在他們小學四年級前就訓練完畢。
之後我就跟他們講,讀書是自己的事,接下來若有問題,他們要練習找老師或問同學,先練習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真的不能解決,可以向我求救,我一定會跟他們一起想辦法。

教養心法  3   先了解孩子,再決定要不要補習,怎麼補

孩子上國中的時候,當他們來告訴我班上○○○都去補習了,我也會怕。
而且大家都是補在前面,都是先修班。但我的觀念很清楚,孩子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選擇做這樣,就沒時間做那樣。
而且現在的補習班,一去就要三小時,很多時間都是浪費的。
我覺得補習並不適合所有的小孩,當你覺得不足再去補,才知道需要什麼,如果補在前面會讓你模糊焦點。

因為我女兒在小學的表現是好的,所以我們講好上了國中就先自己試試看。
如果覺得都聽不懂,再來想要怎麼補強,是要請家教;還是上補習班。
我兒子也沒補習,後來是請家教老師,三、五個小孩一起上,是小班制。
為什麼我讓兒子去家教班?因為我發現男孩子的自制力、執行力比較差,需要有人給他提示跟環境,還要有人可以一起討論。
家教班也比較有效率,上課就一個半鐘頭,不像在補習班,一坐就三個鐘頭。

我認為除非有特殊需求,例如要考資優班、要去競賽,需要特別訓練;或是有些孩子能力很強,學校的東西不夠,可以去補習班學更深的。
另外就是運氣很差,碰到很糟的老師,那也可能需要去補習。但不要看人家小孩補什麼,你就帶孩子也去補。

教養心法  4   目標是「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而不是第一名

我過去讀書的動力都是因為我可以考一百分、我可以考第一名,這種成就感可以帶給我快樂,但這種成就感不夠扎實。
若是只靠這種成就感帶來快樂,變成永遠都要去追求第一名。
很多在國中第一名的孩子,來到建中、北一女,跟人家一比,不行了,就挫折得不得了,這就是對自我認知的錯誤期待。

我自己走過一輪了,所以很清楚,當你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候,其實永遠都會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競爭是一直一直往上走的。
所以要有一種態度,就是要永遠樂觀面對,也要知道當我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此為止時,我要去面對它、承認它,快樂的接受它,然後就自己的條件去做出最好的結果。

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
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做藉口,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

因為我自己有這些經驗,孩子每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談這些事情,預告這些事情。
我跟他們說,我相信你們很有能力,可是有些時候即使你很有能力,你也不一定做的到。
讀書還是屬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到了職場,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
每個人的天分、才能就是不公平的,你要面對這個現實,在上天給你的條件中,去做最大的努力;這就是我從小到大讓他們了解的。

大家以為我教孩子讀很多書,其實不是,我是跟他們溝通很多觀念。
所以他們在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去面對很多變化,而不會意外的受到傷害。

我不是一個包容孩子可以隨便犯錯或縱容他們的軟墊,
但我絕對是他們可以倚靠的柱子。我讓孩子學會堅強,但在他需要的時候,我不會讓他倒下,我會支持他。
---------------------------------------------------------------------------------------------------------------|
小香老師筆記:

「讀書」是需要教的,有些孩子個性使然,在求學過程中自己會摸索出一套讀書方法。
但花費的時間多久,不知道。

有時候大人不要寄望孩子總是自己學會什麼事,
或是自己朝著什麼目標前進。

沒有引導和教育,是很難的。

而在起初陪伴孩子一起念書,以及帶孩子如何念書,
跟「自主」的理念是不相悖的。
反而是教給孩子應該學的東西,他才有更多有利的武器,
戰勝自己和學習。

然而誰要負責教孩子怎麼念書?
老師嗎?家長嗎?
都需要,也都可以。

我們都是走過這一遭的人,
對於念書這塊已有一套心得。
不論當初自己念得好不好,
至少我們知道怎麼做會導向什麼結果。

分享經驗也是教育的一個環節。

教育是需要參與的。
如果您還不知道如何不補習就可以讓孩子懂得念書,
這篇文章的方法可以提供您一個很好的參考喔!!
(我很贊同其中教孩子學社會的方法喔!!社會不要用背的,了解前因後果和關係連結,才能記得長遠又深刻!)
---------------------------------------------------------------------------------------------------------------

第二則: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

策略一:多讀、多談、多探索,豐富大腦背景知識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可以透過已知的連結繼續擴充,且一旦連結起來,就不需再借助原來的神經元便可自行連接。
例如,曾經看過蒙娜麗莎圖像,即使模糊程度九○%,仍可立即辨認。這說明了背景知識愈廣,愈有助資訊的吸收。

要擴充背景知識,多閱讀是最好的管道之一。
因為,閱讀是主動獲取訊息的歷程,閱讀時可以活化腦部許多區的神經迴路,大量的閱讀自然會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

此外,探索知識的管道要多元,退休的榮總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著名的阿滋海莫症專家劉秀枝,
以她兒時經驗為例,小時家裡開店,一有空閒她就跟家裡的師父「鬥嘴鼓」,東聊西扯,問一大堆問題。
她特別強調,要多透過與人互動、聊天、問問題來學習,「別讓求學問的管道只剩下Google,只剩跟電腦互動,」劉秀枝提醒。

科學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的言談如果比較豐富,對孩子的大腦很有幫助。
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解釋,父母跟孩子的談話,慢慢會變成孩子內建的思考,你和他怎麼說就影響他怎麼想,怎麼觀察事情、看待事情。
重要的不是說話量,而是言談品質。
很多父母最常跟孩子說得都是:「快點起床」、「快點吃飯」之類的,這就不是豐富的言談。
當父母的言談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去想、去觀察事情,經年累月下來就有很大的影響。

策略二:提供情緒和意義的連結

洪蘭指出,實驗發現,人在學習完三十分鐘之後會忘記所學的九○%,要加強學習效果,就要增加情緒,因為情緒是提取記憶最有力的線索。
例如,老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或模擬活動,讓學生演出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把教室變成模擬商店,練習貨幣的運用。

此外,正向情緒的連結通常最能幫助學習。
腦神經內科醫師劉秀枝舉例,孩子考試前,與其給他很大壓力,
不如鼓勵孩子自己去想像,考好之後的愉快心情與成就感,這種快樂的情緒反而有助提升複習的效果。

相反的,負面情緒不僅可能有礙學習,長期壓力會使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元萎縮、死亡,記憶力減退。
此外,要增加學習效果,就要讓所學的東西儘量在大腦產生意義的連結,
因為有意義的東西和沒有意義的東西,記憶處理速度會不一樣。

老師可以利用孩子已知的概念或曾有的生活經驗與新的知識結合。
例如:在解釋平行概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連結到平日看到的鐵軌、紙張的兩邊緣等。
另外,多利用視覺、嗅覺、音樂等元素入,製造多感官的學習,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也提供給學生很多回憶的線索,學習效果也會比較好。

策略三:適度的重複、練習、書寫,有助記憶、理解

《大腦當家》一書指出,「重複才記得」,是大腦的守則之一。
記憶在學習一開始可能是很不穩定的,但是固定間隔的重複溫習可以使記憶固定。
所以,假如你只有一星期的時間可以準備期末考,只有讀這主題十次的時間,建議你一個星期中不同的時間重複看這個主題,而不是一次把這主題看十遍。
也就是,假如你要記住一份資料,三不五時把這資料拿起來看一下,同時做些思考,這樣效果會很好。

在學校的學習也是一樣。
劉秀枝醫師建議,當天學的當天複習,然後每隔三、四天,再把過去幾天所學複習一下,
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好。如果學了很久都沒複習,可能所學的早已忘光,這時再複習就很辛苦了。

背誦複習雖然有時是必要的,但並不是最好的學習策略,這時就要運用更精緻的複習方式,利如運用之前提到的意義的連結、情緒的連結。
另外,《動腦教與學》的作者伍爾夫(Patricia Wolfe)也指出,書寫也是一種屬於精緻化的複習策略,因為它激發學生去弄清楚、去組織、去表達自己所學習的東西。
例如,有位高中老師讓他兩個法文高級班學生,以不具名的方式,用法文寫情書給另一班的同學。
另一位中學老師則要求學生在一張三乘以五大小的卡片上摺上三折,以產生一個形狀,然後寫下自己的折法,告訴別人如何折出跟他一樣的形狀。

策略四:給適度的壓力、挑戰,引發內在動機

現在的教育主張,一派強調快樂學習,一派則強調嚴格操練,反覆練習,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認為,這兩派其實都只各對了一半。
「真正的快樂來自挑戰,沒有鍛鍊與挑戰,那種快樂也是膚淺的。但如果鍛鍊不當,也只會增加小孩的焦慮,當然也不會有快樂,」連韻文說。

該如何給孩子對的鍛鍊?

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指出,可以針對孩子有興趣、可以建立成就感的事情給他挑戰,給他信心、給他演練。
針對他不熟悉的事情,給他機會去選擇。
也就是設定一個具有挑戰性,但有機會達成的目標,並在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回饋、獎賞、鼓勵。
當孩子能夠自己去創造,並看到結果,這種滿足感,會引發孩子繼續從事這件事情的動機,使得學習變成一種內在引發的循環。

郭乃文教授指出,「人的大腦天性是愛學習的,當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學得基本的技能,你再把他丟進那個挑戰裡的時候,
他所得到的經驗就不會只是挫折,而是『我可以』……,會不斷有正向經驗的累積。」

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是鍛鍊孩子意志力與內在學習動機最好的沃土,
就如《學習動機》一書的作者伊旭塔.雷曼(Ischta Lehmann)所說:「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
他想放棄時,強化他堅持下去的決心;不知所措時,幫助他;他完成一件大事時,稱讚他。」

鍛鍊孩子的腦,真正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師長的愛與智慧。

如何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

剛出生的嬰兒,神經元就會開始大量製造突觸連結。
三歲幼兒突觸連結的數量可達成人的兩倍。 學前幼兒是人生學習的高峰期。
在滿足幼兒基本需求上,提供豐富但適量、多元而適性的探索課程。

大腦皮質在不同階段以不同速度成長,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皮質區的發展先於額葉的發展。
依循幼兒大腦發展的特性提供合宜的課程。 幼兒宜從實體的感官經驗建立對世界的理解。

專注的學習造成大腦皮質長久的改變。
課程設計應考量學生的動機與主動性。
鼓勵學生自發性的尋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長期壓力促進可體松的分泌,抑制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
考量課程份量的妥適性與學習環境的氣氛。
安排合理的教學進度,保留學習彈性,營造關懷、降低焦慮的氣氛與正向的師生關係。

經常練習能活化神經元間的通路,提升神經元連結的效率。
教學中應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
同一教材,宜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團體討論、遊戲、扮演等),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

回饋與增強進多巴胺的分泌,促成目標行為的神經迴路固化 。
教學中能積極的回應學生的需求與問題。
教師在正向的學習氣氛中,透過師生間、同儕間與自我的回饋方式,協助學生澄清概念。
---------------------------------------------------------------------------------------------------------------
小香老師筆記:

對~學習其實就是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庫,
所以我常說,平時就給孩子不同的知識常識,
等到課本上出現時,他根本不用記,
因為那是原本就存在他知識庫中的東西。

問問題也是學習的一大竅門,
現階段我發現孩子們發問機會很少。
可能很多大人也不是那麼喜歡「問題」小孩,
我國小時就常被當作好奇寶寶,
問題多到老師下課時都叫我不要再追著她問了。

可是不問怎麼會得到答案?

所以至今我還是問題很多...

例如今天晚上我看新聞時,看到有美國人將歐巴馬的公仔綁在氫氣球上,
讓他飛上太空,並記錄影像。

我覺得很奇妙,就不斷問著身邊的人,
他是怎麼弄的?為什麼半途氣球不會消風?
如果這樣就可以上太空,那為什麼不能有多點上太空的機會?

然後我又看見有飯店業者為了防止玻璃再度被強風吹破,
就在玻璃背後用膠帶貼了個大叉,
又開始好奇:為什麼這樣玻璃就不會破?

直到身邊的人無法回答我的問題,
我才利用電腦尋求答案。

如果孩子也能在平日建立起這樣的好奇心,
學習的觸角就能延伸至各個細節。

此時家長不一定要是給予答案的人,
可以和孩子一起找解答,一起研究答案。

這樣雙方一起學習,效果更好喔!!
---------------------------------------------------------------------------------------------------------------

第三則:嬌生慣養指數測驗&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

嬌生慣養指數測驗  你的孩子「自我」有多大?

以下每題若答「是」,各得一分。

1.孩子都自己起床,從不要你叫。
2.孩子每天起床整理好床舖,才出門。
3.你做什麼菜,孩子就吃什麼,不挑三揀四。
4.孩子除了負責自己房間的整潔,還洗全家的碗、廁所和衣服。
5.除非發高燒,否則你絕不允許孩子請病假。
6.除非交通十分不便,時間又晚,否則你不接送孩子。
7.孩子上班上學很少遲到。
8.孩子一定會幫你拎大包小包。
9.孩子出門,跟誰去、去哪裡、去做什麼,你都知道,而且回家從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10.不論對方貴賤長幼,孩子待人都禮貌友善。

解答:請將分數加總:

8-10分:你的孩子是個自律、勤勉的人,必能成事。
6-8分:你的孩子品性良好,大致沒問題。
4-6分:你的孩子還算可以,如果能再把自我縮小一些會更好。
4分以下:你的孩子太過自我,需要磨練。

無論你的孩子是哪一等級,還有11件父母必敎的事,訓練孩子養成日常好習慣

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

美國青少年教養權威,暢銷書作家賽克(Charles Sykes)在他的作著《孩子們在學校學不到的五十件事》中,列出十一件只能靠父母教的事,訓練孩子們幫助自己,避免成為一個目中無人、被寵壞的小鬼。

1.當過度膨脹自我,遇上現實生活,青少年就會說「這不公平」。但人生本來就不公平,習慣它吧!

2.這個世界並不像學校一樣會在乎你的自尊,它會希望你先有所成就,再自我感覺良好。

3.你不會一畢業就能年薪四萬美元,也不會立刻成為副總裁,你首先得穿上一件沒有名牌標籤的制服。

4.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父母很嚴格,等到你遇到你的老闆再說吧!

5.做低薪工作,並不會讓你失去尊嚴,另外一個形容低薪工作的字,叫做「機會」。

6.如果你把某件事搞砸了,不要怪你的父母,也不要抱怨,這是你的責任,要從錯誤中學習。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一樣無趣。他們現在會這樣,是因為多年來要為你付學費、幫你洗衣、聽你講在學校有多酷。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還是先去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8.你的學校也許不再分資優和劣等生,但現實生活仍然有。某些學校已不再當掉學生,會說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給你無數次機會找到正確答案,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會。

9.現實生活不會分學期、沒有寒暑假,只會要你每天至少八小時。很少老闆有興趣幫你找到自我,甚至很少工作可以得到自我實現。

10.電視不是現實生活,人生的問題不會在三十分鐘內解決,更不會有廣告時段。

11.要善待能力不好的人,因為有一天,你可能會為一個這樣的人工作。
---------------------------------------------------------------------------------------------------------------

看完三篇分享,小香老師再來分享這幾天協助一位小二的孩子完成作業的一點心得。

其實不只對待這位孩子,
一路教學下來,每次遇到老師們害怕的學生,
比較不好掌控的孩子,
我的這套方法,屢試不爽。

說實在的,
我只是戲劇化。

在一天內,讓孩子看見大起與大落。

我不在他耳邊碎碎念,
反覆催促著:「快一點!」「你要寫到什麼時候?!」「不要東張西望!!」
我也不在一開始就給他利誘,
例如幾點寫完功課就可以獲得多少點數。

威脅恐嚇我也不做,
那種嚇唬久了就疲乏了。

我只是表現出我的堅決與無關緊要。

對,無關緊要。

我不認為讓孩子覺得大人們比他更緊張他的作業有沒有寫完是有用的。
畢竟那就是他的作業,不是我的。

以前我比較天真,我會告訴孩子,我陪你寫到多晚都沒關係,
雖然孩子會發現老師玩真的,而感到有點驚訝,
但那還是浪費了我的時間,孩子依舊需要別人盯著他寫。

於是我後來都直接告訴孩子,不寫的結果就是不要寫。
家長們會說,怎麼可以!要是他以後真的都不寫怎麼辦!
恩,放心好了,大多數的孩子並不敢真的不寫。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嚴肅並且堅決的說:「功課收起來,不准寫!」後,
放聲歡呼,欣喜若狂...
那我們得先處理他到底有多麼討厭課業這件事。

大多數的孩子看過我的冷漠無情和當機立斷之後,
都十分畏懼,比起我的提議,他們寧可乖乖寫完作業。

但是,我不是獨裁政府,
讓孩子驚恐並不是我希望的最終結果。

因此,在他完成作業後(可能當天也可能隔天他有進步時),
我會立刻放軟姿態,以再溫柔不過的樣子,
驚天動地的為他歡呼與讚揚。

頓時,孩子會像從地獄攀升到天堂,
心情一路三溫暖,馬上感受到眼前這位老師可能精神異常...喔不是,是從母夜叉變成白雪公主。

然後,他們會發現,原來老師不是總是那麼恐怖的,
當我做好時,她也會誇獎我,獎勵我。

這樣一個戲劇性的轉折,
是不是比日復一日的碎碎念來得有趣多了呢?

有人說,天哪,管教孩子還要想這麼多花招,也太累了!

恩,因為管教對象是人呀!
人本來就是活的,總是用一套死方法自然行不通的。

回想起我們年少輕狂時,
也不會因為父母那麼幾句天天念到都會背的苦口婆心而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嘛~

所以囉!創造出有不變的原則,卻有多變的教養方法的環境,
讓孩子再也不會輕易的猜出妳下一步要做什麼,
跟大人相處有多麼無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ygarden綠竹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